今天的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之中,看上去有些动力不足、疲弱不振,但是技术进步滚滚向前的浪潮却声声作响,尤其是以“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为标志的新工业革命极大地影响并推动着传统制造产业的创新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无时无刻不催生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再造,并以“科技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将企业冲击向了中高端、智能化转型的最前沿。作为一名工程机械行业领军打仗的指挥员,对此更是思虑万千、夜不能寐。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进程,并处在由弱趋强、由根植中国到走向世界的关键历史节点上,万万不能错失新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必须抢抓和把握机遇,用改革和创新精神来一次从思想理念到组织结构,从研发、制造到营销、服务全价值链,从经营模式到商业模式的彻底反思改进,精准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及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新道路,用十年时间实现全球产业“珠峰登顶”目标。我认为须重点加强和突破几件事:
一、牢牢锚定“技术领先、用不毁”金标准,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要再瞄准、再聚焦
互联网时代给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机会,这对企业也提出了更加多样性、差异化的产品改进和创新需求,满足用户个性化的要求是对研发人员的考验,要快速反应,但最重要的还是把我们最根本、最基础的产品属性做好、做扎实。用徐工几十年的产业积淀和产业领悟,最核心、最关键的凝炼为“一句话、七个字”就是:“技术领先、用不毁”。“技术领先、用不毁”是徐工的产品理念,也是徐工行动的金标准;这个七字“金标准”与徐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九字“核心价值观”,都是徐工文化的内核与精髓。
要做到“技术领先、用不毁”,就要加快建立以数字化、云平台为基础的全球协同研发平台,加大与全球顶级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及智慧群体的合作和协同创新力度,提高研发效率和水平,提高技术的创新和产出能力。工程机械这个有上百年全球产业发展史的“生产工具型”产品要焕发活力魅力,成为“智能互联型”产品,实现人类改造世界、共建美好家园的宏伟愿景,就要融入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众创创新和互联网+时代元素,重构出一个知识汇聚、技术集聚、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终身奋斗的众创空间。基于此,中国企业在攻关突破重大工程装备最后10%的世界级难题上才会走在全球前列。
要注重方法和机理研究,注重跨界学科融入,注重数字工艺技术研究。工程机械产品讲究的是先进性和用不毁,如果不能从研发和设计上解决,不能从工艺上解决,我们就永远处在中低端和低水平。因此,还要加大研发的投入,提升研发匹配需求的精准度,不能满足于当前一点一点的提高和进步,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这都倒逼企业要提升品质与服务,倒逼我们要在发展多样化、智能化、低成本、功能适合用户需要的产品上狠下功夫。互联网思维就不再是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传统思维,而必须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思维;未来的产业竞争“成也用户、败也用户”,同样在倒逼企业始终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布局和创新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在关键零部件发展上,我们与国际标杆差距更大,要有更明确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的布局。工程机械高端关键基础零部件是一个强投入、短期内又难见成效的“瓶颈领域”,被人“卡脖子”的滋味是不好受的,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做这个产业,必须树雄心、立壮志,坚决实现突破。只有破解掉“空心化”、智能化这两大世界级课题,中国工程机械才能真正站上“世界之巅”。
目前,中国工程机械台量规模空间基本见顶,但行业价值空间的提升潜力巨大。如何提升行业价值空间?挺进中高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质量品质和附加值,也就是达到我们提出的“技术领先、用不毁”这条金标准,愈发显得必要而迫切。全面突击中高端,进军发达国家市场,提升企业价值和用户价值,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突破当前困境、打破成长瓶颈的关键;这条道路是艰难的,但我们没有退路和选择,必须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而所有开拓与进取都须以“技术领先、用不毁”这条金标准为引领。
二、智能制造本质是给用户提供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产品
智能制造绝不是换几个机器人、多几台数控机床那么简单,要构建新型的制造体系,实现供应链、价值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连接集成,首先还是产品的智能化,第二是生产装备的智能化,第三是管理的智能化。以保证用更经济、更高效、更精准的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更精密、用不毁的产品。中国制造之所以至今未被全球中高端用户充分认可,要害是质量。因此,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将信息技术嵌入主机、关重件提高产品品质,以智能制造贯通神经脉络、锻造精益制造平台,坚实地打造出高可靠性、用不毁的中高端产品质量。抓质量提升一定要有先进理念的引领,粗放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质量管理上没有“差不多就行”,就要有高压线,质量上疏忽管理、“差不多就行”的传统糟粕问题必须解决掉。
徐工四年前并购了一家德国企业,就是全球混凝土机械的领军企业施维英公司,这家企业并没有比中国企业更“高大上”的厂房,其专用设备有独特性和领先性,而通用设备大家也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就在这样的生产线上,他们今年新研发的65米级全球量产的最高米数的高端泵车还没有正式下线,就从世界各地拿到了25台订单。做到这些靠的是什么?我们德国施维英公司的总经理Abolins博士认为,是靠这个德国老牌企业的口碑信誉,更靠全球用户对德国工程师“工匠精神”的信赖。
正是受到德国人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发,我在徐工提出了“技术领先、用不毁”的理念。我们就要将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地做下去;每一台产品都要认认真真地做并不断地改进,质量指标不稳定、心里没数绝不要轻易推向市场;交给用户的就是品牌品质、口碑信誉和用户放心。
三、用商业模式创新解决经营中的难题,促进产业升级
商业模式的整体创新要紧密结合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全价值链的方方面面作彻底的反思改革,首先要重塑行稳致远、持续有卓越绩效表现的经营模式。经济新常态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新技术革命又给我们带来了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机遇。我们要看到用户需求的变化,看到中国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看到我们手中的资源是一笔巨大财富而不是包袱。同时,抓紧打造平台、用好资源、服务用户,经营租赁、二手机交易、再制造等后市场业务要与互联网+对接起来,实现更加迅速有效的开拓和发展。
未来五年,再制造及二手机交易将与新机销售一样成为企业主流业务,深耕后市场创造的不仅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增量空间,更将打开“另一片蓝海”的企业价值空间。“互联网+工程机械”对用户而言,不仅仅是新奇愉悦的“智能互联型”产品体验,更将是实实在在的B2C电商购机、无人化操控、设备效率自动管理、施工工艺方案智慧优化、故障预测报警智能主动服务等;大数据挖掘的是最大资源,更是同样潜力无限的用户价值空间。
组织体系的研究创新同样重要,如我们摸索推进的大胆打破传统生产组织体系的做法,就在智能化工厂改造基础上,使原来重叠的层次职能一杆到底。层次减少了,体系精干了,人员优化了,但精益制造与质量控制能力加强了,优化出来的骨干全部充实到市场一线和新业态中。并启动新一轮“互联网+行动”,统筹推进工业2.0、3.0和4.0提升,深化卓越绩效管理,加紧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以商业模式重塑催生新的神经、肌肉、血液系统,拉动我们未来十年进入世界行业前三和“珠峰登顶”目标的实现。
四、人才是核心,思想要领先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和科技革命无处不在的新时代,老思想、老方法、老套路是不能适应的,所有岗位的人员都要注入互联网的基因,才可能有新的危机感和责任担当意识,才可能有强烈的追赶进取精神。我们要大力创造人才辈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环境和机制,要大力引进和培育真正有水平并具有先进思想理念的高端人才,新型人才的培育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个群体,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智慧群体。
我们广大科技人员是企业的财富、光荣和骄傲,科技人员身上最宝贵的是强企报国的爱国精神、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锲而不舍的攀登精神,这些都要继续发扬光大。工艺、制造人员要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国内外市场一线的销售服务人员,肩负着直接作战的重大责任,要不辱使命,盯住目标,用足智慧和勇气,用一往无前的精神去攻城掠地。处于重要管理岗位的各级领导干部更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多学习,多思考;要敏锐地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全力以赴地学习链接应用新知识、新思维,使自己拥有领先的思想和理念,并以一抓到底的精神去推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工作,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真正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收尾时、在全球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拥有中国徐工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中华民族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节点。站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关口,作为一个工程机械制造人,备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有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机遇,改革创新,扎实苦干,真正打造出“技术领先、用不毁”的产品,才能实现企业“珠峰登顶”的目标,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制造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工机械总裁 王民